2021年9月29日 星期三

到三苏祠看主题展~原来,好爸爸是这样的!

时间:2023-06-18 09:12:50来源 : 微眉山

▲点击观看视频

最近

《中国有三苏——眉山苏氏的家国情怀》主题展


(资料图片)

刷屏了朋友圈

这场展览以家教家风、家国情怀

为切入点和聚焦点

以三苏祠本身为依托

通过室内室外联动展示

打造出一个表现三苏父子家国情怀的景观式展览

吸引了众多游客前去打卡

今天是父亲节

小编带大家“云观展”

感受“三苏”的父子情深~

苏辙曾言:

“裕人约己吾家世,到此相承累百年”

宽以待人、严以律己

是眉山苏氏已经传承百年的家风

眉山苏氏的家风家教

尽管常常表现为日常、温暖、动人的细节

但却内涵丰富、意义深邃

隐寓着人类普遍的道德、情感与理性

是人类社会共通的优秀品质与价值追求

生生不息,历久弥新

正如南宋宰相周必大评价李焘父子

“父子才名震蜀都,家风人道似三苏”

为何在南宋时期

三苏家风已经成为

当时衡量一个家庭家风的标杆呢?

请继续观看~

箴铭:立身处世的家训

家训是父祖先辈对子孙后代立身处世、持家治业的训导之词。宋代文学的极大发展与三苏父子的文学创造,让他们留下了许多对于家族教育的作品,包括刻于碑石的行为准则、座右铭式的警策格言和教育子孙的专章诗歌等各类家训。

铭 文

铭是中国从上古流传下来的一种文体,作用之一是激励、警诫,正如姚鼐《古文辞类纂》说:“箴铭类者,三代以来,有其体矣。圣贤所以自戒警之义,其辞尤质,而意尤深。”铭文常刻在目之所及的金石器皿上,方便每天砥砺省视。苏轼回归并发扬了这一文化传统,在鼎、砚等器皿上书写铭文,既用来自励自省,也用来教育后代。

/铭以自省/

苏轼十二岁,在家中玩耍发现一块石头,尝试用作砚台,发墨效果很好,只是没有储水的地方,于是拿砚台给父亲看,苏洵借此激励“这将是你写好文章的吉祥征兆”,并亲手制作砚匣。三十多年后,苏轼贬谪到黄州,遍寻不获砚台。四年之后,苏轼无意中又找到了砚台,还给儿子分享砚台的故事。砚台微物,承载了苏洵与苏轼浓厚的父子深情以及苏轼对于人生在世,保全道德比保全形体更为重要的哲思。

一受其成,而不可更。或主于德,或全于形。均是二者,顾予安取。仰唇俯足,世固多有。

——苏轼《天石砚铭》

/铭砚教子/

长子苏迈将去德兴任职县尉,苏轼赠砚并作铭文,教育儿子如何为官,其意谓:“用这方砚台来学习圣贤之道,要求进若渴。用这方砚台来求取仕途,要保持警惕。用这方砚台来治理财政,要多想着让利于民。用这方砚台来书写判状文书,要想着多给人活路。”

以此进道常若渴,以此求进常若惊。以此治财常思予,以此书狱常思生。

——苏轼《迈砚铭》

苏轼表彰次子苏迨读书刻苦,为其作砚铭:

有尽石,无已求。生阴壑,閟重湫。

得之艰,岂轻投。旌苦学,畀长头。

——苏轼《迨砚铭》

苏东坡一生与石头结缘

石头也成了他精神气质的一种表征物

一方小小的天石砚

凝聚着父亲的厚望

成为了苏轼的“初心”

他也把这份寄托,传递给自己的孩子

他是儿子,也是父亲

小伙伴们

还有几天就放端午小长假了

你安排好去哪里玩了吗?

如果没有

不如我们就去三苏祠看个展吧!

部分资料来源:眉山三苏祠博物馆

关键词:

(责任编辑:黄俊飞)

推荐内容

Back to Top